OA系统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资讯
论增值评价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2021-08-24 09:09:56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摘要:增值评价起源于对结果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批判和反思。从字面上看,“增值”就是增加了多少价值,在职业教育中,“增值”是在控制不可改变的因素后,由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个体发展成果,增值评价即是对职业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程度的测量。职业教育引入增值评价有利于避免单一的结果评价模式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是一个国家对特定人群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既然如此,就有这个活动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这就是教育评价。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10月正式印发)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里提到了四种评价方式,对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我们并不陌生。对增值评价,我们用得不是很多,这不是因为增值评价是个新东西,关键在于不重视。实际上从概念的提出到教育实践,它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并没有引起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笔者看来,增值评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评价方式,它尤其适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我们对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讨论仍然较少,本文抛砖引玉,以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职业教育中引入增值评价的意义。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增值评价

  虽然增值评价(Value-addedAssessment)并非是新近出现的概念,但由于实践中所用不多,众人对其概念的认知大多较为模糊,因此仍有必要对增值评价的内涵率先予以分析和澄清。
 
  (一)增值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从增值评价产生的历史来看,它直接起源于对结果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批判和反思。自现代学校诞生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结果评价主导了对学校教育效果和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估。如,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教育成就的大小均通过某种终结性考试来进行考核与认定。然而,结果评价的一个根本缺陷是,它无法有效反映学生的学业增长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学校教育的影响所致。196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报告——《科尔曼报告》提出了一个令后人耳熟能详的论断,决定学生教育成就结果的主要因素并非是学校,而是家庭、种族、阶层等非学校因素。由此,该报告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将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重心从输入端(学校的办学条件)转移到输出端(即学生学到了多少)。所谓学生学到了多少,也即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本身所获得的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增值评价开始在西方得到大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另一份著名的报告《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布后,美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增值评价逐渐进入学校的改革实践。1992年,美国田纳西州率先采用增值评价系统作为州教育促进法案的一部分。在英国,同样是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增值评价的方法,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公布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成绩排名表,以此作为衡量学校效能的标准,在“增值”的理念下,可以控制生源质量的影响,更为客观地评价学校效能。
 
  其次,从目前增值评价的发展和应用来看,概念的争论集中在对“增值”的解读上。增值,即价值增长,属于经济学概念,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增加量。增值评价就是对价值的增长量进行评判。基础教育是增值评价率先得到应用的领域,国外学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增值评价”的理念是建立在学校可以增加“价值”到学生的学习成就这一假设之上的,而“增值”即表示学校所加诸学生身上、使其学习成绩超过一般期望成绩的额外部分。可以看到,在基础教育里,增值评价的关注重点是在控制一般因素后,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额外”学习成绩。国内亦有学者认为,增值评价是将不受学校和教师控制的因素(如,学生原有成绩水平、人口学因素、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与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效应分离开,考察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净效应。总之,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学生学业成绩的净增值,是增值评价的考核重心。只需借助于一定的统计技术,学生的考试成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学校教育可以得到量化直观的体现。然而,此种界定的不足之处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增值”并非仅仅体现为学习成绩的增长,它还应当包括学生综合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增值评价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后,有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情境下,所谓“增值”是指大学教育对学生学业成就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增值评价就是对这种影响程度的测量。所以,随着个体受教育等级的提高,对学校教育带来的增值成果的界定,将越来越强调认知水平以外的情感、能力、态度的积极增长。
 
  (二)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界定
 
  目前,尚缺乏对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专门研究。对于如何界定职业教育增值评价,从一般意义来说,本文认为,在职业教育情境下,所谓“增值”是在控制生源质量、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区域经济差异等不受学校改变的因素后,由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个体发展成果,增值评价即是对职业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程度的测量。显而易见,对个体发展成果的界定,是理解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关键。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定位、教育内容及生源构成等各方面均有较大区别,因此,不宜将职业教育的增值成果与普通教育等同,仅仅局限于对初始与终结性考试成绩的比较。
 
  首先,从教育定位来看,众所周知,普通教育的主要定位是升学导向,而职业教育的主要定位是就业导向。在构建上下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虽然一部分职校生也可以参加对口升学,但就业导向无疑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底色。所以,一个职校生能否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进而成为技术技能人才,改善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将是衡量职业教育增值成果的重要依据。其次,从教育内容来看,普通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于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偏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记忆、想象等一般认知能力,职业教育除了传授基本文化知识外,重点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偏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因此,对于职校生学习能力增值的评估应当包括两个部分——一般认知技能和专业技能。最后,从生源构成来看,毋庸讳言,职业学校的生源构成以学业“失意者”为主,相对普高学生,他们较多地经历了学业挫败的体验,在情感、态度等社会性发展上更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存在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现象。由此,职校生如能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也将成为职业教育的增值成果。
 
  综上所述,根据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所获得的“增值”应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能力性增长,包括一般认知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增长;二是社会性增长,包括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的增长;三是经济性增长,包括就业机会的获得与收入的增长。与之相应,职业教育增值评价也应当包括能力性评价、社会性评价和经济性评价。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值评价

  职业教育现有的评价体制仍然不够完善,评价手段较为单一,与普通教育的评价方式相比,仍不能显著区分。引入增值评价,可以弥补传统教育评价模式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体发展、科学发展和公平发展。
 
  (一)增值评价有利于促进职校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一般而言,职校生的学习动机大多数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并且在工作岗位上有好的发展,在校期间的学业发展好,才能找得好、干得好。实际上,职校生毕业后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很低,也就是说能力培养并不理想,主流的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的集中表现就在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其实质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优质、多元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职校生在校期间的能力素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是哪些因素制约了其学业水平的提高?通常来看,从个体的原因来看,不外乎是已有基础差、学习时间少、学习方法不当、学习速度(效率)低、学习过程缺乏监控等。然而,通常的教育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通过几次大型的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等到考试结束,一个学期早已完成,即使测验暴露了学生存在的一些学习问题,却也为时已晚。增值评价的优势在于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对个体的学习进程实施连续性的监测,既可以有效发现学生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观察到自己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和主动性。同时,增值评价便于教师对学生提供过程性指导,由于学生技能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根据增值评价的反馈结果,及时地对学生技能学习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有了百炼成钢的专业技能,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才能够具备核心竞争力,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才会更为长远。
 
  (二)增值评价有利于发掘职校生的发展潜能
 
  关注个体的发展潜能是增值评价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评价的重要特点之一,增值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是在职校生中选拔尖子生,不是关注评价本身,而是通过评价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增值性评价遵循的是发展性原则,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增值”的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从职校生的现实处境来看,人们较少把职校生与潜能发展联系起来,毋宁说他们是被“放弃”的群体。首先,从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来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类型,两者分别承担不同的教育功能,理应具有同等重要的结构地位。但实际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长期存在,地方政府更愿意向普教倾斜教育资源,中考上线率、高考上线率都是看得见的政绩,而职业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投入高,回报低,因此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意愿往往较低,与名头响亮的重点中学相比,职业学校往往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在这种情况下,进入职业学校通常就意味着被制度性地“放弃”了。其次,从我国的社会文化心理来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仍有广泛的市场。在一般家长的教育期望中,考高中、上大学、当白领才是正途,进职校、学技能、当工人往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当今社会中,技能劳动者和工匠并没有与他们的社会贡献相匹配的社会地位。所以,在社会观念中,上职业学校并不被认为是有发展潜力的选择。最后,由于职校生一般是因学业成绩不佳而进入职业学校,或多或少存在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样一群“头上长角、身上有刺”的学生聚合在一起,反而产生了更大的破坏作用,导致职校生的各种越轨行为频发。在反学校文化的影响下,许多职校生根本无心学业,最终选择了自我放弃。所以,对职校生来讲,他们亟需的是树立学业和人生发展的信心,相信自己拥有发展的潜能。而以期末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并不利于职校生重建学习的信心,教师需要通过连续性的监测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习潜力。
 
  (三)增值评价有利于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体需要
 
  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使它相对于普通教育更适合于增值评价。对普通教育来说,终结性评价的权威地位难以撼动。“一考定终身”在我国社会观念里根深蒂固,原因是普通高考的社会功能在于,它是选拔人才的制度,选拔性功能是高考的主要功能。而对职业教育来说,没有一考定终身的束缚,反而可以使职业学校有条件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表现。增值评价的关注点不再是学生的入学成绩,不是某一次考试的绝对产出,而是基于连续性的追踪设计,来计算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进步的影响。这样就会避免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是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如何。例如,某一个职校生尽管在入校时文化课成绩非常差,但通过职业教育,他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操作技能的提高也就是该生接受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能力增值。在发展的视角下,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增值成果。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每一个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多元智能观启示我们,对个体来讲,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质,我们需要具备开放性的个体发展理念,摈弃单一的衡量平准,积极评价学生个体在不同能力领域取得的进步。一个沉默寡言、缺乏自信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打破了心理障碍,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这就是学生在社会性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果。而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也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一个学生迈入人生发展的正循环,使得教育增值具有了可持续性。
 
  (四)增值评价有利于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从增值评价的发展过程可以了解到,它的产生是出于更加公平地考量每一所学校实际教育效能的需要。因为生源质量有高低、区域发展有好坏,剔除不受学校控制的影响因素后,属于学校可以通过教学和管理改变的部分才是教育效能评估的真正对象。在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区域的职业学校,其办学条件往往有较大区别。条件好的职业学校,相对来说自然可以吸引到更为优质的生源,而条件差的职业学校囿于自身资源的不足,只能招到更差的生源,因此两类职业学校实际站在不同的发展起点上,如果应用同一种评估标准,显然有失教育公平,并且不利于生源质量差的学校提高发展动力。而运用增值评价来评估学校的教育效能,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公正的教育评价监测体系,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客观地评估不同职业学校的实际效能。例如,一些职业学校虽然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较好,但学生所获得的教育增值却并不大;一些职业学校虽然生源质量差,但是通过教学和管理的改革,使得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较大提升,两类职业学校的实际效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引入增值评价,更加客观地评估职业学校的教育效能,可以有利于制定更合理的教育决策,平衡教育投入,从而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三、在职业学校大力推行增值评价的路径

增值评价促使教育评价真正回归到学生发展本身,对职业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要在职业学校大力推行增值评价,仍需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究增值评价,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目的
 
  尽管我国的研究者对增值评价的理念、内涵及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引介,个别地方也进行了零星的实践尝试,但是从整体来讲,在普通教育领域,增值评价依然滞留在理念的层面,大范围的教育实践仍付之阙如。在职业教育领域,目前无论是对增值评价理念的探讨还是实践推广,均罕有涉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增值评价,这为职业教育构建富有类型特色的教育评价模式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如前所述,虽然普通教育界较早地引入了增值评价的概念,人们也认同增值评价是国际先进的教育评价模式,但之所以未能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原因是增值评价在我国“一考定终身”的普通教育环境下缺乏生长的空间。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较,具有截然不同的教育属性,没有了高考“指挥棒”的束缚,职业教育更有可能去贯彻增值评价尊重差异、重视起点、关注过程、强调发展的原则。当前,职业教育要引入增值评价的模式,仍需从源头做起,深入开展对增值评价的理论研究,尤其是要明确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目的。职业教育增值评价是为了做什么?为谁评价?为何评价?这是再三反思都不为过的问题。因为,明确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目的是其开展的重要前提,它决定了增值评价将采用怎样的评估工具和实施方法,也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增值评价首先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排队定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增值,通过职业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职业教育增值评价应当便于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最后,职业教育增值评价应当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通过自我检查和评估,通过与同类型学校的比较,找出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改进工作。
 
  (二)探索“增值”的结构要素,构建职校生增值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由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内涵分析可以知道,对“增值”的理解是界定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关键。学生的“增值”,从心理层面来说,有一般认知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有情感、态度等人格属性的发展,从时间顺序来说,有在校期间的学业发展,有毕业后的工作发展。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受教育获得的“增值”,其内涵应当是丰富的,不可将其单纯理解为考试成绩的增值。对增值的认定也就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皮特·尤厄尔(PeterT.Ewell)认为,大学生学习成果是指学生参与一系列学习体验后,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收获,可以将学生学习成果分为认知、非认知的,心理、行为的,在校期间、大学毕业后的成果。与大学生类似,职校生的学习成果同样不能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在校期间的发展,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心理发展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均有广泛的影响。在对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内涵界定中,本文将增值评价分为三个维度——能力性评价、社会性评价、经济性评价。同样,职校生增值发展的评价指标也应当包括能力性指标、社会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当然,对于增值评价指标究竟应当包括哪些维度、哪些层面,结论仍是开放的。要科学认识增值发展,离不开本土化的职校生发展理论的指导,而理论的创新需要跨学科的视野,需要广大研究者的持续探讨。
 
  (三)采用科学方法,建立职校生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发展数据库
 
  只有先构建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开发设计科学的评估工具,以获取学生增值发展的详细数据。学生的背景信息、入学成绩、初始发展水平、校园活动经历、学习的成果与收获等都应当是这些评估工具需要考察的内容。以本文提出的三类指标为例,对能力性指标的评估,其中一般认知技能主要考察逻辑推理能力、书面交流能力、记忆能力等,可以采用标准化测试来收集本校学生的认知发展信息;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各类技能测试来考察。对社会性指标的评估,由于涉及情感、态度等内隐的心理因素,最适宜的测量工具无疑是自陈式量表。自陈式量表通过自我报告型问卷调查,由学生自陈课内外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自我感受到的个体发展和收获情况,间接地实现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增值评价。对经济性指标的评估,主要涉及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水平,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有了科学的评估工具,接下来才能开展数据搜集工作,首先应当开展基线测评,通过各种标准化测试、问卷和量表对新生的基础进行科学测量,在此基础上制订精准性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注意过程评价的数据化,对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数据的记录和备案。最后,要加强对学生毕业后发展状况的数据搜集和评估,职校生能否最终取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和收入,进而实现过上“好生活”的愿望,是衡量职业教育增值成果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数据的采集是最为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工作,有了职校生增值发展数据库,我们既可以横向比较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之间的教育效能,也可以纵向比较学生在不同阶段取得的个体发展,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分析。

Copyright © 2017-2020 江苏现代职教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jsxdzj.org V9.5.6 © 2011

苏ICP备17041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