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资讯
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立体评价的内涵及现实逻辑
2021-11-02 14:19: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全面评价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方面,需要主动探索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按照职业能力的社会需求、教育发展的自有逻辑协同运转,将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提升程度结合,按照“育人基准+提升程度”的整体逻辑,设计立体评价方案。
 
  一、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立体评价的内涵及其隐喻
 
  (一)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立体评价的内涵
 
  职业院校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能力标准的技术倾向。尽管如此,职业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同样受到基于“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的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考量,同样需要考查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能力的基本表现。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强化了职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有学者通过“精湛技艺、知行统一、精益求精、独具匠心、责任担当、德艺双馨”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其本质也是在核心素养整体理论架构中的领域具体化。然而,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教育,其学生来源广泛、基础差异显著等现实问题,考验着职业院校标准化办学及其发展评价。在传统的职业院校评价维度基础上,按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逻辑,构建纵向提升程度的评价,将“平面逻辑”下的基本素养评价与提升高度上的“纵向逻辑”结合,形成立体的评价策略,具有既满足层次标准的评价研究,又契合人才成长的引导和支持逻辑。
 
  学生发展立体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维度包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是面向“完整的人”的评价;层次标准包括达到相应资历标准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操作方法是运用标准化评测手段与过程性评价手段,将学生纵向学习的全过程与横向发展的全要素整合起来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积极引入多元主体,尤其是发挥自我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形成多元数据整合的评价。
 
  (二)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立体评价隐喻
 
  构建学生发展的立体评价模式,是通过对学生发展维度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建设,对学生学习和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做出方向性的引导,蕴含了如下发展理念:
 
  1.既强调层次标准的统一性,又强调个体成长的独特性。职业院校是一种建立在“知识逻辑、专业逻辑和社会逻辑”基础上的教育。职业院校的逻辑出发点要求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有大致相同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这是适应社会专业分工的基础。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等内在要求,是保证学生权益和职业院校自身公信力的有效措施。由于学生起点不同、类型不同、参与方式不同,需要支持学生在保证专业基础的同时,建立现有基础与个体发展的评价路线,支持学生成长性评价。通过强调学生个体成长的水平,为不同学习接受水平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彰显职业院校育人促人的适应性,实现包容性评价。
 
  2.既强调评价主体的外部性,又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职业院校不能肢解人与社会、社群、自然之间的联系,而是需要在“完整的人”的形成理念上,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架构,将背后的资源、条件、过程与方法进行有效整合,从内部和外部共同着力,帮助职业院校者成为完整的人,体现职业院校自身的价值和功能。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不同、风格不同、需求不同,学生的发展诉求存在巨大的差异。随着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通过“1+X证书”制度搭建了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之间的联系,事实完成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势必会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的职业院校新生态。学习参与的多元化造成了需求和评价的多元化,学生自身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需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自身体验、进步感知、所学技能的应用程度都需要成为评价的内容,这就要求评价主体在按标准评价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发展评价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3.既强调学校教学供给的普遍质量,又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由于学生发展评价超越了以层次为特征的“平面化”评价标准,迈向支持学生立体的“三维”评价体系,因而就要求教育供给质量整体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参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生发展评价需要引导教育供给的质量整体优化。过往的学生发展评价关注学生技能,却忽视人文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和职业人格等隐匿在技能背后的能力发展和要素。立体评价是全视角的评价,不仅需要考虑表面可测的技术技能,还需要全方位深入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强化“立德树人、德技双修”,激活职业院校工作者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建设。其次,立体评价强调增值评价。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得到相应的提升,拓宽适应自身发展的空间,逐步超越自我。这是一种基于职业院校多元化生源的评价理念。
 
  二、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立体评价的现实逻辑
 
  (一)“完整的人”人才目标导向
 
  “完整的人”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重心。从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源上讲,职业教育是一种与产业紧密联动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产生过程,就是基于特定技术的生产方式成熟过程中产生的过程。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在社会生产方式、经济与文化的外在影响下,专业化水平不断深化,对人整体的关注在逐渐减少,在这样的逻辑下形成以标准化为特征的教学结构,并在模块化理论、任务化理论等支持下,技能与人、社会和环境之间的交互被全方位隔离。培养“完整的人”,需要完整的教育,既要有认知(基础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职业能力)、情感和意志(职业人格)的完整训育维度,也要兼顾学生天性、个性的差异。立体评价将关注点聚焦于教学本身,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幅度,弱化了统一标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并支持将核心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的培育注入教育的整体过程,探索大规模个性化教学,其核心是对“完整的人”的建构需求的回应。在“完整的人”的构建理念下,通过立体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超越具体的职业教育知识、技能和能力,将多种情境知识通过问题构建、任务形成和解决,形成新的知识,进而保持在任务中实践与钻研的习惯,使人在情意知融合的环境中得到培育,适应资源、信息、生产设备以及人员紧密联系的信息物理生产系统对新型职业院校劳动者的要求。
 
  (二)“活动—实践”的人才培养过程需求
 
  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核心表征是围绕职业技能培养完整的人,对接在智能生产的驱动下,操作性职业与专业性职业之间、操作性职业与操作性职业之间、其他各类职业之间出现的交叉融合的职业院校服务对象的新变化,教学层面对此的支持是将知识、技能、态度等多要素融合的技能要素整合到学习任务中,以任务支持学习者职业技能的成长,将任务完成的情况作为评价的支撑性内容,逐步摆脱“纸笔评价”的桎梏,引导教学过程关注复杂的职业教育任务,实现与企业真实岗位需求的对接。因此,职业院校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将集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和能力养成的核心任务与岗位实践融合,塑造职业院校新发展形态。在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尝试在证书考核中加大“工位、设备”等实践任务性能力考核,全方位对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所形成的复杂真实任务,立体考察学生的能力。然而,落实以“活动—实践”为特征的评价体系本身难度极大,需要教学建设、教师能力、学生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协同,通过立体评价的整体逻辑,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支持复合型能力养成的人才培养整体思路,进而形成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实现兼顾“德”与“技”,“专”与“能”全面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
 
  (三)“训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方法观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院校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育训结合”培养职业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将“落实职业学校并举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的法定责任”,正式提出了“育训并举”;并通过配套的制度,如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等全面推进“育训并举”,试图改变过往职业院校在“育”和“训”之间的“钟摆关系”,形成“育人”与“培训”平衡的职业院校新体系,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从社会生产方式来看,我国正在逐步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逐步提高知识含量和工艺水平的方向发展,也就是社会所熟知的“转型升级”目标是高层次的社会生产和经济体系。高层次社会生产和经济体系呼吁的是一种可持续的能力,不仅满足现实条件下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还需要在技术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能迅速成长为新阶段生产技术和工业要求的人,需要“可延续的教育”作为支撑,需要在现行育人体系中强调“广泛性、参与性、兼容性、批判性、完整性、层次性、标准性、个性化”。“训育并举”强调时刻关注社会需求,这是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一种超越,也是对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具体回应。因此,要将“训育并举”嵌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合企业资源和师资,发起以培养复杂任务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空间变革,改变过往职业院校过于强调线性能力培养,忽视面向整合性能力锻造的方法取向。立体评价将宽角度人才能力标准与成长性的幅度评测结合起来,促使职业院校围绕宽厚的文化基础、精湛的技术技能、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等高标准的综合素质开展教育,进而在整体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交融性培养,满足既面对现在又兼顾未来的立体评价要求。
 
  (四)现实条件与社会需求的多重调适
 
  从立体评价的整体价值倾向和潜在的现实功能来看,职业院校蕴含了广阔的改革空间。然而,人才评价体系会触动各个方面的利益,需要在现实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共同逻辑下,通过不断调适达到其预设的目标。首先,学生发展的立体评价蕴含了基础能力的强化逻辑,需要在不断与社会需求互动过程中得到提升。职业教育正处在粗放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变迁阶段中,逐步提升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这种变迁需要整体建构。但这种变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阶段性推进的逻辑进行逐步改善。其次,学生发展的立体评价蕴含了多主体协同参与机制的建设。立体评价中学生基础信息、发展起点、发展需求等多元信息的整合是关键。培育多主体参与学生发展评价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要求多主体在现实条件和社会需求互动过程中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多重交互中通过多种方法促进评价者对立体评价的理解逐步提升,能力逐步提高,配套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而且学生发展的立体评价需要得到多种技术的支持,学生发展的相关数据需要借助多种技术对数据的挖掘、清洗与转换,这类数据的获取需要在与社会伦理价值和技术应用的多层次互动中完善。

Copyright © 2017-2020 江苏现代职教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jsxdzj.org V9.5.6 © 2011

苏ICP备17041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