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读《白鹿原》有感----寻根与传承的山壑与鸿沟
2020-11-20 09:28:07      来源:采供部
\

  有人称这本书为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有人说它是最伟大的小说,由于我的认知水平有限,我只觉得这是一本近代中国农村人民生活面貌的百科全书。读他,试图进入那个对我来说遥远又陌生的世界,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实而又饱满。

  故事围绕白鹿两家的兴衰和社会巨变,讲述了前后四代人的生活和奋斗历程,其中情节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再加上语言的轻松戏虐,读时很是畅快。读完之后,没有一丝神秘感,活灵活现的人物在眼前一幕幕重现,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又欲言又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八十年代的一种普遍文学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到九十年代的长篇创作,九十年代的不少长篇巨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创作靠拢,这也使得这时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白鹿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白鹿原》的寻根主题主要是心灵和精神的寻根,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的精髓,且通过文中人物的个性描写,来宣传中华文化的深刻价值,表达自己的“寻根”理念。作者的寻根性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以道德人格追求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进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人之生存的悲剧性。《白鹿原》在以关中人生存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开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动,粗野朴实的乡村习俗、慎独隐忍的儒家精神,则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体现出来。

  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背景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古老农村村落,精神上是宽厚、仁德的儒家礼教,经济上,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靠天吃饭,就是当时甚至现在中国农村的缩影,改革被鼓吹者冠以各种各样的口号在原上散播,人民开始憧憬、开始躁动。然后,面对革命需要付出的惨痛代价开始萎缩、开始恐慌——深处是传统的礼教与现代大趋势的激烈对抗,伴随着对抗的是各色各式人的人格特性,自私、狡诈、贪婪、恐惧——一时竟看不出作者是在支持革命,还是在反对革命对传统的冲击,还是剖析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或是兼而有之。能够看到的是,革命对人和世界的改变,甚至是对人性的扭曲。革命并不像宣传的那么美。

  一方面,我们要怀一颗感恩的心,任何政党都在革命中为自己的目标付出了无比惨痛的、血的代价。文章里的主义是主义,世道还是兵荒马乱,鸡飞狗跳。黑娃悄声说:“听说延安那边清正廉洁,民众爱戴”。朱先生说:“得了天下以后又如何?还得看。我看不到了,你看得到”。读起来更加令人比较淡定的去看待每一场革命。

  另一方面,若隐若现的感受到了鹿兆鹏带给他亲朋好友的一些悲惨的人生。坚定、执着的共产党员鹿兆鹏,抛弃和拖累了家庭,抛弃了家里的包办婚姻,留给了家里无限的痛苦。每当黑娃平淡、幸福的正要开始自己的日子时,鹿兆鹏总像幽灵一样叩开黑娃家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黑娃的灾祸,有家不能回、有活不能做。革命成功后,在黑娃被诬陷要被枪毙的时候,最最需要鹿兆鹏出现的时候,鹿兆鹏没有出现——理解成世态炎凉也罢,理解成人性的弱点也罢,感觉革命神圣成功的背后总有些不为人知默默付出的人或事。

  其次还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可爱却被冤死的小娥、卧虎藏龙的朱先生、还有鹿兆鹏的媳妇,这个传统观念下的牺牲品······其中一些封建的想法和禁忌现在读来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然而那鬼神附身,建塔镇妖等故事很是带劲,想到曾经在那片白鹿原上发生过如此多光怪陆离,惊心动迫的事情,也有过繁荣的景象,而后世事变迁,社会进步了,那个世界也不复存在······

  很遗憾这样的卷怢浩繁的著作想要说清些什么对我来说很难,然而真正的乐趣在那阅读中的遐想。或许某天,人们在阅读它的时候,也同我一样,想象这曾经存在过的“桃花源”,也会喜爱这片原上热情的人们和那些奇妙的故事。

Copyright © 2017-2020 江苏现代职教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jsxdzj.org V9.5.6 © 2011

苏ICP备17041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