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童年》读后感
2022-02-22 15:36:16      来源:数字资源部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悲惨的童年生活,生动描绘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展现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年是美好且充满无限幻想的,那是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华,它包含了自己小时候所有的憧憬与回忆,给心灵深处烙下印记。
  从情节上分析,《童年》描述了阿廖沙悲惨的童年生活,直接鲜明展现出俄国黑暗社会以及底层人民的苦不堪言。文中写道在花园里甲壳虫围着白桦树嗡嗡地飞的场景;隔壁院子里桶匠当当响工作的声音;花园外边的山谷里孩子们在灌木丛中乱跑的情景…这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的一幅活泼的世界。而外祖父家存在着财产间的纠纷与抢夺,两个性情暴躁、贪财自私的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每天打得头破血流,闹得整个屋子鸡犬不宁。这两个场景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阿廖沙的悲惨童年,也表现出阿廖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以及和同伴玩闹嬉戏的渴望。
  从人物形象来分析,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明辨是非的人,他坚定不屈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让即使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充满金钱纠纷的牢笼里的人锻炼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正直乐观,有主见有自信的人。高尔基生长在逆境黑暗中,却不曾被玷污心灵,他善良美好的心迫切想要通过真挚的文字,净化那些被污染了的心,拯救处在黑暗之中的俄国。除了黑暗的那面我们也看到一些饱受恶势力摧残但仍旧不退缩奋起反抗的人,例如追求婚姻自由而反抗命运的母亲,坚守正义而惨死的小茨冈,瞎了一只眼却仍踏实勤奋的格里高里等。通过对比的手法写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这反映出了高尔基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刚正不阿与拯救俄国的坚定信念。
  从语言写作方面来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以“我”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可以使文章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细腻,情感也更加动人,还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带来了一种亲切感,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让读者身临其境。《童年》的语言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栩栩如生。例如:两个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 “叫你们全给我要饭去!” 外祖母痛苦的面孔都变样儿了,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物耳根子清静,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把打架的场面写得很有层次感,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语言都鲜明地描写出来,让读者面前呈现出画面。
  从选材方面来看,《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挖掘并运用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他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他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则象征着俄国黑暗社会因名利、金钱、欲望等诱惑,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低迷阶段的社会情形。
  德国女革命家卢森堡评价说:“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的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

Copyright © 2017-2020 江苏现代职教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jsxdzj.org V9.5.6 © 2011

苏ICP备17041237号-1